> 文章列表 > “慈悲清静亦频观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慈悲清静亦频观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慈悲清静亦频观”的出处是哪里

慈悲清静亦频观”出自元代王哲的《临江仙 道友问修行》。

“慈悲清静亦频观”全诗

《临江仙 道友问修行》

元代 王哲

洁己存心归大善,常行恻隐之端。

慈悲清静亦频观。

希夷玄奥旨,三教共全完。

别子休妻为上士,悉捐财色真餐。

长全五脏得康年。

功成兼行满,真性入仙坛。

《临江仙 道友问修行》王哲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临江仙 道友问修行》是元代王哲所作的一首诗词。这首诗词表达了修行者的追求和境界,强调了洁身自好、慈悲清静、舍弃欲望和功成道果的重要性。

诗词中的\"洁己存心归大善\"表明修行者要以纯净的心灵追求大善,意味着要抛弃一切玷污和杂念,专心修行。

\"常行恻隐之端\"强调修行者要时刻保持对他人痛苦和苦难的同情心,关注他人的需求,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,体现慈悲的精神。

\"希夷玄奥旨,三教共全完\"表明修行者追求的是超越尘世的境界,追求的是超脱世俗的智慧。这里提到了\"三教\",指佛教、道教、儒教,意味着修行者不拘泥于特定的宗教信仰,而是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共同完美。

\"别子休妻为上士,悉捐财色真餐\"强调修行者要舍弃个人的情感和欲望,将其置于修行之上。这里的\"财色\"代表着物质欲望和情感纠葛,修行者要将其舍弃,专心追求内心的真正满足。

\"长全五脏得康年\"意味着通过修行,修行者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和内心都得到健康和滋养。

\"功成兼行满,真性入仙坛\"表达了修行者希望通过修行实现功德圆满,使自己的真性得以超越尘世的限制,进入仙境的境界。

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的追求和境界,强调了洁身自好、慈悲清静、舍弃欲望和功成道果的重要性。通过修行,修行者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,并迈向超越尘世的境界。